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课程建设>>国家课程>>学科在线>>感悟手记>>文章内容
找异同 延结构 破难点
发布时间:2021-04-02   点击:   来源:原创   作者:郭琪霞

“有余数的除法”是本学期的第一课时,是继上学期“认识除法”之后,对除法意义进一步丰富的一个内容。

    教学完后有几点感触:

    1.平均分从“正好分完”扩展到“有剩余”,是学生认识的一大打破,一次丰富,如果直接告知学生平均分的结果还有一种情况——“有剩余”,学生势必囫囵吞枣,不能理解。初次设计在课始提问:”每人分3支”是不是平均分?引起了大部分学生的困惑,因为感觉到“分完后有1支余下”,所以部分孩子觉得这不是平均分,加上没有经历动手操作,即使教师讲解了“每人分3支”也是平均分,有些学生仍觉得云里雾里。所以二次教学时,将这个问题移到4个问题解决完之后,请学生辨析:这四次分一分,有什么相同之处?这时大部分孩子意识到:这四种分法都是“每几个一份”地分,而且剩下的1支并没有分给第4个人,所以每个人分到支数是相等的,应该也是平均分。再自然引到:今天遇到的平均分与之前的有何不同?学生很容易感受到:有时平均分有剩余,有时正好分完。

    2.对于“有余数除法”含义的理解不透彻。在没有余数的除法中,涉及三个数量:总数、每份的个数、份数;在有余数的除法中,多了一个数量:余数。所以数量关系不清的孩子,就觉得更困难了。在教学中,应该通过丰富的生活实例,让学生感受到,有余数除法的数量关系与之前所学一样:总数÷每份的个数=份数;总数÷份数=每份的个数,不同的只是多了“剩余的部分”。

    本节课通过寻找与已学知识的异同,突破认识“有余数除法”的难点,形成除法知识的结构化认识,提高了学习的效率。


关闭窗口
打印文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