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是:首页>>课程建设>>国家课程>>学科在线>>感悟手记>>文章内容
《打麦号子》教学反思 
发布时间:2018-10-22   点击:   来源:本站原创   作者:宣楚

劳动号子是产生于人们劳动生产中的民间歌曲,是为了使大家在同一时刻协同用力而自然产生的吆喝或呼号,具有协调与指挥劳动的作用,后来这些吆喝、呼号声逐渐被劳动人民美化,具有了节奏性、旋律性,形成了“号子”,慢慢变成一种歌曲的体裁。

《打麦号子》是一首农事号子,相对来说,农业号子所伴随的劳动强度不那么大,因此,农事号子的节奏感往往不那么沉重,它旋律优美,歌词内容丰富多样,即一人领,众人和的方式,领唱者往往是集体劳动的指挥者。领唱部分常常是唱词的主要陈述部分,其音乐比较灵活、自由,曲调和唱词常有即性变化,旋律上扬,或比较高亢嘹亮,有互换号召的特点。和唱的部分大多是衬词或重复领唱中的片段唱词。很多孩子都热衷于唱领唱,对于领唱感觉好的孩子,其他学生会期望他再次领唱,这样“和”起来的劲头就更足。

《打麦号子》是一首劳动号子。要使五年级学生在短时间内唱好歌曲,并理解号子的音乐特点不太容易。因此我用欣赏、模仿导入,用最直观的方式让学生了解号子。歌曲唱好之后,学生再以小组合作的形式表演出来。

活泼、欢快的旋律从音乐教室传出,同学们都尽情的享受着歌曲《打麦号子》那动听的的旋律。突然,一个极不和谐的声音传来:“好难听!”,接着又有几个男生附和着。这可不得了,全班一下子分成两条战线吵了起来,“好听”“难听”的声音充斥着整个教室。当我不知把音量提高了n倍后,教室里的争吵声渐渐停止下来。不甘心的他又冒了一句:“本来就很难听。”眼看又有同学想接上他的话,我急忙给他们堵了回去。我想分析歌曲是如何表现人们劳动时欢乐的心情,旋律又是如何恰到好处的表现劳动时那一领众和的场景,可转念一想,他们会听这样的大道理吗?不如 ——“同学们,既然有人认为歌曲不好听,那我们就来开一场音乐辩论会,各自说说自己认为好听或是不好听的理由,看哪方能说服对方就算哪方赢。”一下子,班上热闹了起来……

很多时候我们都会遇到这样的情况,我不得不思索。

音乐的本体是音乐艺术,音乐文化教育,其根本性质是素质教育。而素质教育首先是要面向全体学生,培养学生全面发展,而个性发展则是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。学生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学习方式,享受音乐带给他们的乐趣。也有权利去选择他们到底是爱“萝卜”还是爱“青菜”。我们的课堂不是印刷厂,也不是制造“标准件”的车间,如果对于这些不要“萝卜”要“青菜”的学生严加苛责而不是去“扶”去“持”,那么“异想天开”的学生将永不会出现。作为教师,我们要让个性与共性并存于课堂,最大限度的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,尽可能的挖掘学生潜能,保护和尊重学生独特的想法。

音乐课堂不是培养专业人才的场所,而是培养人的所在,培养人的兴趣所在。音乐课堂教学也不是“师的本位”而应是“生的本位”。正所谓“师傅领进门,修行在个人”。

 
附件:
    关闭窗口
    打印文档